非常高興李安以斷背山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太平洋兩岸三地﹐為這件本來純屬於個人成就的事﹐上綱上限搞得沸沸揚揚。台灣方面﹐連總統也來湊熱鬧﹐講些非常「漢姆雷特」(高深)的比喻。大陸那邊﹐聽說被禁演﹐結果盜版熱賣。在美國稍微稱得上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紛紛發表寶貴及不太寶貴的意見。
在報上看到五個穿深色西裝的宗教領袖級人物﹐一字排開。聲討斷背山﹐批評片中宣揚的意識型態傷害家庭和社會。報導的最後提到一位與會人士說﹕「電影中牛仔之妻﹐目睹先生和另一男人熱情擁吻﹐難過流下淚來﹐但是電影院裡此時居然響起掌聲﹐這種觀眾反應﹐令人無比擔心」。我想來想去﹐除了舊金山同性戀的大本營﹐「卡斯楚」地區裡的電影院裡會發生這種事外﹐很難想像還會有什麼其他地方的戲院會發生響起掌聲這種事。這位老兄沒事跑「卡斯楚」看斷背山幹嘛﹖老實說﹐我倒是為講這話的人感到無比擔心呢。
世界上的事﹐有時候也真邪門。老共和基督教﹐長年以來都是彼此身上的「那根刺」﹐但對斷背山的抵制﹐倒是志同道合。我不知道李安看到這些現象﹐是該笑還是該氣。一本64 頁的短篇故事﹐沒什麼大不了的情節﹐被他獨具隻眼﹐搬上銀幕﹐變成一部頗有創意﹐風格突出的電影。很多對斷背山說東道西的人﹐不知道有沒有掏銀子買票去看過這部電影。斷背山哪有「宣揚」什麼意識型態﹖家庭和社會還需要斷背山來傷害﹖未免太高估斷這部電影的影響力了吧。
亞洲人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連黑澤明都沒有的殊榮﹐李安得到了。但這也是我認為我們不能用狹窄的民族主義﹐來看李安的成就的原因。美國歷史上最有名﹐最偉大的導演﹐很多都非美國土產。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 是德國人﹐比利威爾德 (Billy Wilder) 是匈牙利人﹐伊利卡山 (Elia Kazan) 出生在康士坦丁堡。坦白說﹐如果他們不來美國﹐不融入好萊塢的主流﹐那我們這生中不可能看到「黃金時代」﹐「羅馬假期」﹐「熱情如火」﹐「岸上風雲」這些經典名片。如果李安藝專畢業後沒來美國﹐今天他在哪裡﹖在做什麼﹖會是世界級的導演﹖你想過嗎﹖
李安是個謙虛的人﹐他的謙虛來自於他的教養。他領獎時的致詞非常得體﹐不知道老共那邊為什麼發神經﹐硬把他感謝海峽兩岸三地中國人的那段話給剪了。有人說斷背山沒得最佳影片是被「做掉的」。我沒看過得獎的「衝擊效應」(Crash)﹐不敢發表寶貴或不寶貴的意見。但我倒想談談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之間的關係。
從數據上來看﹐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幾乎是「焦不離孟」。除了在奧斯卡剛開始的那14 年 (1927 - 1940)﹐只有 6 部最佳導演的影片得最佳影片獎外﹐從 1941 年到2000 年這60 年間﹐有49 部最佳導演的片子得最佳影片獎。尤其是1961 到1980 我電影看得最多的那 20 年﹐只有 兩部最佳導演的片子沒得最佳影片。最近5 年﹐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似乎又有分道揚鑣的味道。5 年中已經有兩部最佳導演的片子沒得最佳電影獎。一部是2002 年諾曼朴南斯基 (Roman Polanski﹐法國出生) 導演的「戰地琴聲」﹐另一部就是李安導演的斷背山。
但李安沒理由失望。喬治史提芬斯 (George Stevens) 是我最喜歡的大師級導演之一﹐他生前有七部電影提名最佳影片﹐但全軍皆墨﹐沒有贏過一次。他 1951 年的「郎心如鐵」﹐和1956 年的「巨人」雖然得到最佳導演奧斯卡﹐但都沒得到最佳影片奧斯卡。得獎的是「花都舞影」和「環遊世界 80 天」。如果說被「做掉了」﹐這才真是被「做掉了」哩。
希望您有時間看我新貼在「E-MAIL 聯絡」和「有話就說」裡的文章。
如果您是在辦公室上網﹐除非您老闆是老中﹐也看信懷南﹐否則還是小心點﹐別上網被抓到。家裡沒裝高速上網的 CABLE 或 DSL﹐這銀子就別省了吧。在家裡看﹐把喇叭開得猛大﹐誰也管不了。
《我思故我氣》得罪了一些佛門弟子﹐《斷背山外山》有可能又要得罪教義派的基督徒。拜託別再打電話到世界週刊去抗議啦 (美言幾句則非常歡迎)。我可不是在宣揚什麼傷害家庭和社會的意識型態。我只是說﹕如果閣下或閣下的少爺是「同志」﹐閣下會有什麼感覺﹖基督教的「愛」與「恕」﹐怎麼一遇到「罪」就不見了﹖讀聖經是 "pick and choose" 這樣讀的嗎﹖
回顧我的一生﹐為了堅持我信的「道」﹐您恐怕永遠不會知道﹐我付的代價有多大。
現在您可以上「E-MAIL 聯絡」和「有話就說」去逛逛了。
最新的 FNDR 專案的實收款項﹐已經更新到 4/3/06。 請看 《 民調篇/Fndr Project 最新認捐結果 》。
如果你發現我的記錄有任何不正確的地方﹐請告訴我更改。出口問人要錢雖然難﹐要用人家的錢更難。在湊滿三萬塊錢之前﹐我想我不會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