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Review (國事評論)》是美國保守派重量級的雜誌。自由派的信文讀者恐怕是不會看的。說到這裡順便打個岔﹐掌門人的政治立場向來是不左不右﹐時左時右﹐說不準的。信二世就曾經批評過他老爸﹕「哪有主張死刑的自由派﹖」﹐信丫頭也趁火打劫懷疑過她老爸﹕「哪有不反對同性婚姻的保守派﹖」岔打完了現在回到這本舉保守價值大旗﹐發揚美國右派之聲的《國事評論》雜誌。
《國事評論》是 1955 年威廉巴克萊 (William F. Buckley Jr.) 創辦的﹐那時白宮主人是「光頭愛生毫」。主流雜誌如《時代 TIME》、《星期六郵報週刊 SATURDAY EVENING POST》、《讀者文摘 READER'S DIGEST》立場傾向於保守﹕對外反共﹐對內立挺「台灣之友」﹐亞利桑拉參議員高華德(Barry Goldwater 1909 -1998)。當時美國有一些極右派像 John Birch Society﹐ 像阿拉巴馬州長﹐在黑白同校議題上和聯邦政府對著幹的 George Wallace﹐和反猶太組織。《國事評論》和他們劃清界線﹐2015 年《國事評論》的立場是公開反對共和黨提名特朗普選總統的。
最近《國事評論》上有篇文章一開頭就說 50 年前一個夜晚﹐美國一個偉大的政黨被她的子女和好友們謀殺掉了。這個偉大的政黨是羅斯福、杜魯門、甘迺迪一脈相傳的民主黨。謀殺的時間是 1968 年8 月 28 號﹐謀殺的現場是芝加哥格蘭特公園 (Grant Park) 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參加謀殺的幫凶還有美國的主流媒體。
1968 的8 月﹐民主黨在芝加哥開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總統候選人。大會主旨在撫平馬丁路德金和羅拔甘迺迪先後被刺身亡的國殤。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局面非常混亂﹕現任總統強生說他「提名不接受﹐當選不就任」、最有希望被提名的羅拔甘迺迪突然被刺、剩下來的副總統赫貝韓福瑞 (Hubert Humphrey)﹐和參議員尤金麥卡錫 (Eugene McCarthy) 壁壘分明。
這時候上千的反戰份子串聯到芝加哥﹐他們中間不少存心要來鬧事的激進份子﹐其中有後來娶「河內珍」珍芳達為妻的湯姆赫登(Tom Hayden)﹐他公開宣稱﹕「如果要流血﹐就讓鮮血灑遍全城」。當時的芝加哥市長李察德利 (Richard Daley) 非常強勢﹐認為示威者在太歲爺頭上動土﹐於是警察開始對扔石頭﹐摔「莫洛托夫雞尾酒」的示威者發射催淚彈﹐這樣警民衝突升級﹐變成後來所謂的「警察暴動」。
每天晚上看新聞電視的觀眾突然發現﹐怎麼搞的﹖以前被警察修理的全是窮人區的黑人﹐這次怎麼是中產階級的白人子弟被藍領階級的警察修理﹖於是一個新的抗議族群﹐和媒體的典範轉移應運而生﹐這個族群中包括左派激進份子﹐黑人和白人﹐城市中的窮人和高級知識份子。同時﹐警察和執法者被歸類為壓迫者的壞人﹐把警察稱之為「豬」由此開始。
1968 年民主黨雖然提名了溫和的自由派韓福瑞﹐但韓最後大敗與尼克松。於是黨內的左派趁機壯大﹐羅斯福﹐杜魯門﹐甘迺迪﹐對內走大政府路線同情並照顧弱勢團體﹐對外防止共產主義擴充的民主黨逐漸變成了以社會議題為主﹐政府才是人們公敵的新民主黨。新民主黨的精神繼承 1968 年發生在芝加哥格蘭特公園的「造反有理」。在極左派的把持下﹐1972 年民主黨提名喬治麥高汶 (George McGovern)﹐比較保守和強調 law and order 的民主黨員開始投靠共和黨﹐變成了所謂的「列根民主黨員 (Reagan Democrats」﹐在此後的5 次大選中﹐共和黨贏了 4 次。這些人後來蛻變成今天特朗普的支持者﹐而今天的主流媒體變成了民主黨左派的喉舌。
以上的分析正確嗎﹖各位有識之士自己去判斷。民主政治是鐘擺政治﹐民意永遠是左右來回搖擺﹐掌門人 雖然獨來獨往但不會走極端﹐所以別想在我身上貼標籤。我想說的是我對 50 年前那天晚上在芝加哥發生的事記憶猶新﹐那時我從 UCLA 出來遠走「陌地生」剛開始在一家兵工廠做事﹐晚上沒事必看電視新聞。2001 年前我出版《旁觀者的旅程》中有一篇《風吹葉滿天》回憶那段日子﹐當時我借居在兵工廠附近一對老夫婦的家﹐秋天傍晚的時候﹐那對老夫妻坐在家門前的藤椅上看遠方滿山的楓葉和公路上飛馳而過的車輛﹐我問自己他們這種生於斯﹐長於斯﹐終於斯的一生值不值得羨慕﹖一晃﹐我現在已經到了當年老先生的年齡了。再問我當年問自己的問題﹐答案是「永遠不要羨慕別人的一生﹐就是值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