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信掌門有個鐵杆粉絲﹔如果說世界上有所謂的信一軍﹐信二軍﹐信三軍之分的話﹐這位在德州的老弟屬於特種部隊。他最近上網請不同的 AI 軟體模仿信懷南文章的風格寫一篇評論川普對加拿大﹐墨西哥輸美產品科 25% 關稅的文章﹐並請我發表一點 BGYJ。
由於最近中國大陸有一個叫 DeepSeek 的AI 軟體橫空出世﹐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搞得美國科技界人仰馬翻﹐而DeepSeek 也有它與美國其他 AI 軟體不同的地方﹐因此﹐我就省略了其他 AI 的「東施效顰」﹐單以 DeepSeek 的例子來談談我的看法。
為了方便了解誰說了些什麼話﹐我用顏色來標明﹕藍色是掌門人的話﹐咖啡色是「特種兵」的話﹐黑色是 DeepSeek 的話。我的寶貴的/不寶貴的 或 #$%$#^ 意見﹐在最後「懷南後記﹕」裡。
信老師您好,
最近有沒有試試看AI 呢?我請3 種AI 用您的風格寫一篇關於川普2025年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課徵關稅的專欄文章。您可以評價一下。
Deepseek: thought for 24 seconds ...
好的,使用者讓我用信懷南的風格寫一篇關於川普2025年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加征關稅的專欄文章。
首先,我需要瞭解信懷南的寫作風格。信懷南通常以幽默、諷刺的筆觸,結合歷史典故和現實分析,夾敘夾議,帶有強烈的個人觀點。他的文章結構清晰,常分為幾個部分,每部分有小標題,結尾有總結。
接下來,分析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可能希望文章不僅報導川普的政策,還要深入分析其影響和背後的動機。需要結合歷史背景,比如川普之前的關稅政策,以及當前國際局勢的變化。同時,使用者可能期待文章帶有批判性,指出川普政策的短視和潛在風險。
然後,考慮文章的結構。可能需要分為幾個部分,比如“關稅大棒再起風雲”、“盟友與對手的模糊界線”、“中國牌桌上的博弈”等,每部分討論不同地區的影響。每個小標題下,結合歷史事件和當前政策,分析各國的反應和可能的後果。
在內容上,要引用川普過去的做法,比如2018年的貿易戰,以及拜登的政策對比。同時,提到加拿大和墨西哥作為盟友的反應,特別是USMCA 協議,指出川普政策對盟友關係的破壞。對於中國部分,需要分析中美經濟相互依賴,以及中國可能的反制措施,比如人民幣國際化或拋售美債。
需要注意信懷南的風格,使用口語化的表達,比如“川普的算盤”、“老狗玩不出新把戲”等,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同時,加入歷史典故,比如商鞅變法、明朝海禁,來類位元朗普的政策,增強說服力。
最後,結論部分需要總結川普政策的潛在影響,強調其可能引發的全球經濟動盪,並呼應歷史教訓,警告政策的危險性。結尾用“歷史的教訓總在重演,只是換了主角和台詞”這樣的句子,增強文章的深度和警示作用。
檢查是否有遺漏點,比如是否涵蓋了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不同情況,是否分析了經濟和政治的雙重影響,是否保持了信懷南的諷刺和幽默風格。確保邏輯連貫,論點明確,例子恰當,符合使用者的預期。
好的,我將按照您的要求創作一篇帶有歷史縱深與批判視角的專欄文章。為了讓文章更完整,我會先列出一些關鍵分析維度。請您看看以下內容是否符合您的預期。如有調整需求,請隨時提出。
世界觀解構霸權邏輯的輪迴:從古羅馬到門羅主義,強權對勢力範圍的掌控慾望始終未變,川普的"美洲堡壘"構想是這種思維的現代變體。
經濟武器的雙刃性:北宋時期的市舶司制度證明貿易管控既能鞏固政權也會削弱活力,關稅大棒在數字時代面臨更複雜的反噬風險。
聯盟關係的脆弱性:參照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教訓,美加墨自貿體系正面臨商鞅式霸道思維的衝擊。
歷史對應:明朝海禁政策(1403-1433) 鄭和船隊停擺導致朝貢體系崩潰,與川普中斷北美供應鏈的決策形成鏡像,展現封閉政策對區域經濟的破壞力。
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引發全球貿易萎縮 60% 的慘痛教訓,恰如今天數字貿易戰可能引發的鏈式反應
1985年廣場協議﹕美元霸權下的談判策略重現,但中國已非當年日本,數字貨幣戰場改變博弈規則。
以下就是 DeepSeek 模仿信老師風格的文章
看著白宮橢圓辦公室流出的2025 年關稅草案,我不禁想起《商君書》裡那句:"國貧而務戰,毒生於敵。"川普團隊顯然把商鞅的霸道哲學玩出了新花樣——這次要毒的不僅是宿敵中國,連床頭金盡的加拿大、墨西哥都成了砧板上的魚肉。
一、關稅大棒的權力劇場﹕
當川普在愛荷華州農莊揮舞著那份標註60%中國關稅的備忘錄時,台下紅脖子們的歡呼讓我想起古羅馬鬥獸場的嗜血氛圍。這位真人秀大師深諳表演政治的精髓:2018年對華500億關稅讓俄亥俄鐵鏽帶迴光返照,2025年劇本需要更刺激的情節。
細看這份"美洲經濟堡壘計畫",藏著兩把淬毒的匕首:對墨加汽車零件徵收"離岸稅",對中國電動車實施"數字關稅"。前者撕毀USMCA協議的速度比川普換律師還快,後者在TikTok禁令後又豎起資料長城。這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邏輯,堪比明朝既要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又突然搞海禁斷送航海霸業。
二、北美自貿區的楚漢相爭﹕ 特魯多收到關稅清單當天,加拿大央行緊急拋售30億美債。這招"圍魏救趙"讓我想起蘇軾《論匈奴》中的智慧:"制夷之道,當執其利害相交之處而破之。"加墨兩國手握1.2萬億美債和24%美國農產品進口命脈,真要掀桌子,華爾街最先體驗什麼叫"搬起關稅砸自己腳"。
墨西哥城的反應更有意思。洛佩斯總統突然宣佈重啟瑪雅鐵路計畫,這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分明是在說:北美供應鏈能向東移就能向南移。看著地圖上逐漸成形的"拉丁美洲經濟走廊",不知白宮幕僚們是否想起門羅主義破產的前兆?
三、太極推手中的破局之道﹕
北京方面的回應頗堪玩味。商務部發言人引了句《鹽鐵論》:"山林不能給野火。"轉頭就宣佈稀土加工技術列入出口管制。這種綿裡藏針的反制,可比2018年大豆關稅高明多了。更絕的是在休斯頓港滯銷的比亞迪電動卡車,突然集體改道駛向巴拿馬科隆自貿區。
最精彩的博弈藏在數字貨幣戰場。當SWIFT系統開始排異中資銀行,數位人民幣在非洲的月交易量暴漲300%。這讓我想起北宋交子如何打破唐代飛錢的壟斷,如今區塊鏈技術正在重寫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劇本。美聯儲的加息大棒,這次敲在了虛擬經濟的棉花堆裡。
後記 站在紐約港自由女神像下,看著中遠海運的集裝箱輪緩緩入港,忽然想起李鴻章1896年訪美時那句感嘆:"泰西之富,在於商賈無界。"如今川普築起的關稅城牆,倒像是給21世紀經濟全球化提前立了塊墓碑。只是不知道當沃爾瑪貨架開始大面積空置時,那些舉著"讓美國再次偉大"標語的民眾,會不會想起《史記 貨殖列傳》裡的警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Deepseek: thought for 19 seconds ...
好的,使用者之前讓我用信懷南的風格寫一篇關於川普2025年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加征關稅的專欄文章,現在他們要求再風趣幽默一點。我需要先回顧之前的回覆,確保調整後的內容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首先,原文章已經包含了歷史典故和批判視角,但使用者希望增加幽默元素。信懷南的風格通常是犀利中帶點調侃,所以可以考慮加入更多現代流行文化的比喻、雙關語,或者誇張的對比來增強趣味性。
使用者可能覺得之前的文章雖然分析深入,但稍顯嚴肅,希望內容更生動活潑,吸引更多讀者。需要判斷如何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加入幽默,避免過度調侃而失去原有的深度。
接下來,考慮如何將現有內容轉化為更風趣的表達。例如,將川普的政策與綜藝節目類比,或者用生活中的常見事物比喻複雜的貿易戰。同時,可以加入一些誇張的想像,比如加拿大用楓糖漿反擊,這樣既有趣又符合國家特色。
需要注意保持歷史對應和批判視角,不能讓幽默沖淡了核心論點。可能需要調整用詞,使用更口語化的表達,比如“甩鍋”、“吃瓜群眾”等,增加親近感。同時,檢查是否有合適的時機插入笑話或俏皮話,比如在解釋關稅影響時,用超市購物車空蕩蕩來比喻供應鏈問題。
最後,確保整體結構不變,每個部分都適當加入幽默元素,使文章既保持原有的深度,又更加生動有趣。完成後,再通讀一遍,確認流暢性和幽默效果是否達標,避免生硬或不合時宜的笑話。
好的,我來調整成更辛辣詼諧的調性,加入流行文化梗和黑色幽默,請看以下版本:
聽說川普在佛州莊園用番茄醬畫新版北美地圖時,突然靈光乍現:「既然墨西哥牆擋不住移民,那就用關稅水泥封死加拿大!」這劇情比《紙牌屋》編劇嗑了迷幻蘑菇還魔幻。
一、真人秀總統的關稅廚房﹕ 金髮獅王最近顯然把《致富經》和《毀滅之路》兩本書拿反了。他2018年對中國掄起關稅平底鍋,結果美國消費者被煎得滋滋作響;2025年乾脆升級成火焰噴射器,連後院的加拿大麋鹿都要烤成BBQ。
看看這份「美洲堡壘作戰計劃」:對墨西哥酪梨課徵「綠色恐怖稅」,理由是防止「植物間諜滲透」;向加拿大楓糖漿收取「甜蜜安全費」,宣稱要阻斷「糖衣砲彈」。最絕的是指控中國電動車會「自動開往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安裝反洗腦晶片才能入關。這種腦洞,連《黑鏡》編劇都要直呼內行。
二、楓葉國的反擊暗器﹕ 特魯多聽到關稅消息時,正在冰球場練甩棍。他優雅地擦掉鼻血說:「我們會用文明的方式反擊。」隔天加拿大宣佈「數位邊境調解費」——每部在TikTok罵楓糖漿的美國網紅,罰款金額剛好等於川普大廈的馬桶鍍金成本。
墨西哥總統更狠,直接重播《毒梟帝國》第三季:「既然美國嫌我們的汽車零件有血腥味,我們就免費贈送特斯拉工廠遺址的鎮魂法事服務。」洛佩斯還貼心提醒:「記得用關稅棺材板當祭品,這樣亡魂才不會跨境追稅。」
三、熊貓的量子糾纏戰﹕
中國商務部的回應堪稱太極混搭脫口秀:「我們始終相信,用長城擋長城只會得到雙倍城牆。」然後默默把稀土出口配額改成「川普推特發文量平方根計算公式」。當白宮幕僚拿出計算器那刻,才驚覺高中數學沒及格是多要命。
最魔幻的是比亞迪電動卡車集體上演《玩命關頭10》——在美墨邊境玩起量子隧穿,這邊海關看到車頭燈,那邊車尾已停在巴拿馬運河收費站。川普氣得大罵要建「反電動車力場」,SpaceX工程師翻白眼:「您先把火星殖民地的WiFi搞定行嗎?」
後記
某夜川普突然夢見自己變成《權力遊戲》裡的夜王,用關稅冰龍噴向長城,結果龍牙被山西老陳醋腐蝕脫落。醒來後他緊急發推:「關稅必須改用不鏽鋼材質!#讓龍牙再次偉大」
這荒誕劇讓我想起《西遊記》真理:當孫悟空在貿易天宮大鬧時,如來佛的關稅五指山永遠缺了根中指——畢竟在全球化棋局裡,誰能真正單方面「贏者全拿」?不如學學豬八戒,該吃人參果時就大口啃,被問稅率就裝傻:「猴哥說這叫跨境電商免稅額度!」
懷南後記﹕
「另我」者﹐Alter Ego 也。
首先來一段懷南舊事。
1968 年的夏天﹐我從學校出來﹐流浪到威斯康辛的「陌地生」﹐閑著沒事 (pun intended, 真的是游手好閑沒事)﹐一邊找工作﹐一邊現炒現賣﹐初生之犢不知天高地厚﹐提筆就寫了個長篇《點子計算機的故事》﹐郵寄給台北的《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在七月3 號到20 號把它連載完。 在那篇文章中﹐我建議 computer 應該翻譯為「電子計算機」而不是「電腦」。同時預測電腦永遠不可能代替人腦。
文章上報後引起一些討論﹐主張把 computer 翻譯成電腦的人佔絕大多數﹐而我後來因為找到工作﹐開始過小資本主義者生活﹐電腦也好﹐電子計算機也罷﹐FMDIDGAD。那是57 年前的事了。
冬去春來﹐歲月如流﹐電腦的功能一日千里﹐非當年 IBM 的360 型電腦的功能可比。現在更不得了啦﹐人工智慧 (AI) 居然能在瞬刻之間﹐寫出一篇號稱是掌門人風格的文章﹐那信大瞎是不是可以從此在家躺平﹖換句話說﹐人的工作是不是有一天會被人造出來的「非人的東西」(硬體。軟體﹐工具) 取代﹖
請注意﹕我問的是「人的工作」而不是「人」。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問題。「人」永遠不會被「非人的東西」取代﹐這是我一路行來始終如一的信念。但人的工作很多早以被「非人的東西」取代。例子太多﹐要我試舉例以說明之嗎﹖沒必要吧﹗
我們現在直接來回答信懷南的文章﹐或更精準的說﹐像信懷南這樣的專欄作家的文章﹐能被AI 取代嗎﹖答案是「能」﹐也是「不能」。
我說過我的文章分三個層次﹕用頭寫的﹐用心寫的和用靈魂寫的 (I wrote from my head, in my heart, and with my soul)。
任何人用頭寫的評論文章或類似的學術究竟報告﹐沒有人能寫得過AI ﹔因為AI 找資料﹐運用資料的速度和效率無人能比。我們那代的李敖號稱天才﹐他收集資料﹐運用資料﹐博文強記資料的功夫令人嘆服。但今天只要你懂得用搜索引擎像谷歌﹐AI 應用軟體像DeepSeek﹐ Perplexity, Copilot,ChatGPT﹐李敖能找得到的資料﹐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可以找得到﹐並且快太多。但資料找到後怎麼運用﹐那是另外一回事﹔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的功力就不一樣了。
至於信懷南和「類」信懷南的作家用heart 和soul 寫得東西﹐AI 永遠不可能取而代之。為什麼﹖因為信懷南或「類」信懷南文章中的「三感一動」﹕感情﹐感受﹐感動和靈機一動﹐ AI 永遠不可能 100% 模仿。更談不上 AI 會和人發生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微妙的化學關係。人和AI 的溝通﹐很難跳出一問一答機械式的互動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ve)。這種互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是動態的﹐是不能預測的﹐是靈來一筆﹐是無法模仿﹐是不能複製的。
AI 還有兩個罩門﹕它善於加而拙於減。over kill 是它的常態。老實說﹐DeepSeek 模仿信懷南寫得文章我沒仔細看﹔太長﹐太深奧﹐太乏味。就像我問你幾點鐘﹐你告訴我一大堆怎麼做表的知識。煩不煩﹖
更重要的是 AI 之所以能夠分析信懷南的風格﹐是因為關於信懷南的原始資料 (raw data) 已經在那裡了﹐AI 把資料(data)變成資訊(information) 是它的長項。但也僅此而已。如果有一天 AI 能無中生有﹐那不是變成神了嗎﹖
在我寫管理文章的時候我講了一個笑話。我說﹕「未來的公司可能只有三個員工﹕一個人﹐一臺電腦﹐一條狗。電腦負責做所有的事﹐人負責喂狗﹐狗負責看見人去碰電腦就咬人。」這天永遠不會來到的。
我收到這位特種兵寄來的信後回信說﹕「有你和各門各戶AI﹐ 我真可以『躺平』了。DeepSeek 先把它思路的邏輯呈現出來﹐是很好的教學態度和模式。你也真是有心。」
德州特種部隊信家軍回信道﹕「信老師是宇宙級專欄作家無可取代的啦﹗呵呵﹗」
特種兵用的典故是我曾經自詡寫專欄從世界日報轉到星島日報是從世界級升級為宇宙級。 特種兵知道這個典故﹐並且和我有這層關係﹐因此才會有此呵呵的回應互動。AI 也許知道這個典故﹐但不可能和我有如此 simultaneous (同時性) 會心一笑的默契。因為 AI 沒有感情﹐沒有感受﹐沒有感動﹐甚至沒有靈感﹐沒有友誼﹐沒有人際關係。當然 AI 不會有特種兵的那種靈機一動。掌門人不會被取代的﹐安啦﹗
我 1968 年在台灣《經濟日報》連載的《電子計算機的故事》被有心人剪貼成冊送給了我﹐紙已變黃﹐我一直珍藏迄今﹐變成了傳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