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江湖

2023 年2月19 日

         在中文的表達方式上﹐“江湖”這兩個字有非常獨特的涵義﹐我也是最近一年才深深體會到的。這﹐等到後面再說。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表示個人的無力感﹐非常無奈﹐但也是最廉價有百搭功能安慰自己的借口。「重出江湖」﹐好像比「東山再起」﹐「捲土重來」﹐「重作馮婦」(馮婦是男的)﹐「重振旗鼓」﹐「死灰復燃」等同義字多些俠氣和瀟灑。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處江湖之遠﹐是和居廟堂之高代表非主流和當權派地位的區別。「一個人的江湖」用來描述信掌門非常恰當。但「江湖」究竟是啥意思呢﹖「江湖恩怨」真只限用在武俠小說中的打打殺殺嗎﹖

         在我寫過的文章中《江湖夜雨》被我名列第二。當我把它翻譯成英文想收在 《In My Life》書裡面的時候﹐江湖怎麼翻譯成了大問題。如果用谷歌中翻英﹐「江湖」就被翻譯成 “Rivers and Lakes"。江湖夜雨﹐ 《Rivers and Lakes Night Rain》。其實「江湖夜雨」出自黃庭堅「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兩句詩道盡一個中年男子飽經風霜後的心情。對中文沒有兩把刷子的老美能體會這兩句詩的意思者﹐我請吃牛肉麵。

         在這裡容掌門人插播一段聲明﹕掌門人的英文比中文差太遠﹐說什麼掌門人的中文程度也算是「世界級」升級為「宇宙級」的人。我回信用英文是因為我習慣用英文寫信﹐我的英文輸入比中文輸入快太多。所以趁此機會請各位用英文寫信給我的各方英雄英雌也不必抱歉說不會中文輸入才用英文。您不嫌我菜(蔡)英文﹐我不嫌您英文蔡(菜)。現在把時間交還棚內主播﹕

         於是我把《江湖夜雨》翻譯成“JiangHu Nigh Rain" 並且破題在原文外加了一段解釋什麼是「江湖」。我說﹕

         ”JiangHu, literally means the land of rivers and lakes, is a metaphor of world where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meet, love, hate, fight, compete, and learn, also where old favorites were repaid, wound healed, scores settled, and the hatchets buried." 這是信門獨家翻譯﹐是否恰當不重要﹐總比 “Rivers and Lakes" 容易了解些。

         我2 月17 號那篇文章上網時的標題是《<小店打烊否﹖》後面有個問號。幾天後我把標題改為比較積極的《重出江湖》正式表示我們的小店(網站)重新開張了。 小店重新開張﹐掛出來的宣傳不是一般的 “Under New Management" 而是 ”Under The Same Good Old Management". 但小店賣什麼呢﹖在我們網站的首頁﹐除了「信懷南專欄」外﹐還有一些「蚊子館」; 像「Dear 掌門人」”﹐「拿著叉子吃人肉」﹐「烏龍獎」﹐這些虛有其表的欄次﹐我初步的想法是﹔如果將來我收到你們來信問到一些重要而和我們切身相關的問題﹐我會用「Dear 掌門人」來回答﹐就像當年天下第一人生指南專欄 “Dear Abby" 的目的一樣。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曾經有一位先生婚姻出了問題﹐來信請教信老師指點迷津﹐非常抱歉那封信我沒回﹐也許我當時的心態和自信和現在不同。 從現在開始﹐各位有什麼疑難雜症需要掌門人 (Doc X) 提供一點寶貴的/不寶貴/%^%#$ 意見﹐我會用「Dear 掌門人」那欄來回答。當然﹐我會嚴格把關隱私﹐除非我認為問的問題是大家關心的議題﹐不是八卦﹐不打聽掌門人的隱私﹐不問些掌門人要用洪荒之力﹐答完後癌症復發的百萬元問題﹐「Dear 掌門人」也許是我們互動適當的平臺。

         怪事年年有﹐唯有近年多﹐輕鬆好笑無害的怪事屬於「烏龍獎」﹐不輕鬆但可笑又有害的進「拿著叉子吃人肉」名人堂。懷南老矣﹐心腸向來不硬﹐股踢不動了﹐年度「鐵鼓獎」(踢股獎) 就免發了。

         重出江湖才寫了一篇就深深感覺到 和以前每星期要交稿的情況大不一樣﹔現在想寫多長就寫多長﹐不必受 1500 字的限制﹐不夠 1500 字也沒關係﹐因為沒有版面的考慮。什麼時候上網也沒有壓力﹐可以寫的題材也很多﹔這兩年的人生行旅﹐學到的功課﹐對別人來說﹐如有興趣把我的姑妄言之的經驗﹐當成姑妄聽之的參考也不錯。到底我們在網站上談遠比在報上公開場合談自在些。

         2024 台灣和美國都有極為重要而熱鬧的大選﹔誰會是美國和中華民國下一任總統﹐拜登會尋求連任嗎﹖川普會捲土重來嗎﹖郭台銘會出來選總統嗎﹖聞鼙鼓而思良將﹐掌門人難免會有話直說﹐發表一點我的寶貴意見 。

         我還有一個想法可以一試﹔這些年來我對很多人和事作過評論和預測﹐也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檢驗當年“信不信由你”看法的正確性。目的不是拍胸脯自我感覺良好吹﹕ 'I told you so" 。掌門人對自己不會這樣沒信心﹐我是想給自己一個「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回顧“。2012 年的3月18 號﹐我寫了一篇《十年後的林書豪》那是我《我也林來瘋》總標題的第三篇。十年過去了﹐也許就用這篇文章來試試《其惟春秋系列》的起手勢。我比我的前輩名專欄作家如何凡﹐李敖等佔便宜的地方是吾生也玩﹐又懂得資訊處理。我的電腦中有上 2,000,000 字的文字檔可用。溫故知新﹐以今日之我挑戰昨日之我﹐不亦快哉。 郭台銘當年僱我是對的﹐目的是錯的。又是一篇“其惟春秋系列”的好題材。不是嗎﹖